| 意味 |
白水社 中国語辞典 |
䓞
付属形態素
丽(麗)
丽(麗)
例
俐
俪(儷)
傈
付属形態素
凓
((文語文[昔の書き言葉])) 寒い.
- 凓冽=非常に寒い.
利
8
((音訳語))
9
(Lì) ((姓に用いる))
力
6
付属形態素 (名詞・名詞的造語成分・動詞・動詞的造語成分などの後に用い)能力,効力,…力.⇒电力 diànlì ,人力 rénlì ,物力 wùlì ,动力 dònglì ,压力 yālì ,学力 xuélì .
9
( Lì )((姓に用いる))
励(勵)
3
( Lì )((姓に用いる))
历(歷)
历(厤・曆・歷)
厉(厲)
吏
呖(嚦)
付属形態素
唳
坜(壢)
戾
枥(櫪)
栎(櫟)
栗
栗(慄)
欐
沥(瀝)
沴
溧
猁
瓅
付属形態素
疠(癘)
疬(癧)
痢
盭
((文語文[昔の書き言葉])) ひねくれている.
砺(礪)
砾(礫)
立
笠
篥
粒
粝(糲・䊪)
苈(藶)
荔
付属形態素
莅(蒞・涖)
莉
蛎(蠣)
詈
跞(躒)
轹(轢)
郦(酈)
((姓に用いる))
隶(隸・隷)
雳(靂)
鬁
鬲(䰛・㽁)
EDR日中対訳辞書 |
~力
日本語訳力
対訳の関係完全同義関係
例
日本語訳例
対訳の関係完全同義関係
| 日本語での説明 | 例[レイ] あるものの形状や性質を示す代表的な例 |
| 英語での説明 | example a typical example showing a character or condition |
例
| 日本語での説明 | 例[レイ] 説明などのために,同じ種類のものの中から見本として選び出したもの |
| 中国語での説明 | 例子;例;事例 为了进行说明等,从同种类的事物中作为范例选出来的事物 |
| 例;例子 用于说明的,同种类的事物中作为范例选出来的事物 | |
| 英語での説明 | example a small part of something intended to show the quality or nature of the whole |
力
力
栎
栎
砾
日本語訳礫
対訳の関係完全同義関係
| 日本語での説明 | 礫[レキ] 礫という岩石片 |
| 英語での説明 | pudding stone a piece of rocks, called pudding stone |
立
立
立
| 日本語での説明 | 立てる[タテ・ル] 横になっているものを立ち上がらせる |
| 中国語での説明 | 立 使横着的东西站立起来 |
| 英語での説明 | right of a solid object lying flat, to fix or place in an upright position |
笠
粒
日本語訳粒
対訳の関係完全同義関係
粒
日中中日専門用語辞典 |
例
力
历
栎
栗
痢
砾
粒
蛎
雳
中英英中専門用語辞典 |
丽
英語訳 pretty
例
英語訳 example
利
英語訳 benefit
力
英語訳 force、vis、Forces
历
厉
英語訳 severe
栗
英語訳 shudder、chestnuts、Castanea mollissima Bl.
沥
英語訳 drip、trickle、gurgle
疬
英語訳 perverse crop
痢
英語訳 dysentery
笠
英語訳 bood
粒
英語訳 granulationes、measure word for small round、granulatio
荔
英語訳 litchee
蛎
英語訳 oyster
詈
英語訳 curse
Weblio中日対訳辞書 |
力
吏
栗
Wiktionary日本語版(中国語カテゴリ) |
出典:Wiktionary |
丽
例
俐
儷
利
力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1/08/11 08:46 UTC 版)
励
勵
历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1/09/22 12:50 UTC 版)
厉
厲
吏
唎
唳
悧
慄
戻
戾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1/08/25 11:09 UTC 版)
見出しと字体が異なることがあります。 戾
曆
朸
栗
櫟
櫪
歷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1/08/12 01:42 UTC 版)
瀝
痢
癧
砺
礪
礫
立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2/01/29 15:31 UTC 版)
笠
篥
粒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1/08/12 00:53 UTC 版)
糲
綟
苙
茘
莅
莉
蒞
蛎
蠣
詈
轢
轣
釙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1/08/15 13:16 UTC 版)
鉝
隶
隸
靂
Wiktionary中国語版 |
出典:Wiktionary |
㗚
例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4/09/23 16:48)
読み
| 語言 | 地區 | 例 |
|---|---|---|
| 標準漢語 | 北京 | /li⁵¹/ |
| 哈爾濱 | /li⁵³/ | |
| 天津 | /li⁵³/ | |
| 濟南 | /li²¹/ | |
| 青島 | /li⁴²/ | |
| 鄭州 | /li³¹²/ | |
| 西安 | /li⁴⁴/ | |
| 西寧 | /l̩²¹³/ | |
| 銀川 | /li¹³/ | |
| 蘭州 | /li¹³/ | |
| 烏魯木齊 | /li²¹³/ | |
| 武漢 | /ni³⁵/ | |
| 成都 | /ni¹³/ | |
| 貴陽 | /ni²¹³/ | |
| 昆明 | /li²¹²/ | |
| 南京 | /li⁴⁴/ | |
| 合肥 | /zz̩⁵³/ | |
| 晉語 | 太原 | /li⁴⁵/ |
| 平遙 | /li³⁵/ | |
| 呼和浩特 | /li⁵⁵/ | |
| 吳語 | 上海 | /liɪʔ¹/ |
| 蘇州 | /li³¹/ | |
| 杭州 | /li¹³/ | |
| 溫州 | /li²¹³/ | |
| 徽語 | 歙縣 | /li²²/ |
| 屯溪 | /le¹¹/ | |
| 湘語 | 長沙 | /li⁵⁵/ |
| 湘潭 | /ni⁵⁵/ | |
| 贛語 | 南昌 | /li²¹/ |
| 客家語 | 梅縣 | /li⁵³/ |
| 桃源 | /li⁵⁵/ | |
| 粵語 | 廣州 | /lɐi²²/ |
| 南寧 | /lɐi²²/ | |
| 香港 | /lɐi²²/ | |
| 閩語 | 廈門 (泉漳) | /le²²/ |
| 福州 (閩東) | /liɛ²⁴²/ | |
| 建甌 (閩北) | /li⁴⁴/ | |
| 汕頭 (潮州) | /li³¹/ | |
| 海口 (海南) | /lɔi²³/ |
- 上古
- (鄭張):/*reds/
儷
凓
力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4/08/27 17:23)
読み
- 官話
- 粵語
- 贛語 (維基詞典):lit
- 客家語
- 晉語 (維基詞典):lieh
- 閩北語 (建寧羅馬字):lì / sā̤
- 閩東語 (平話字):lĭk
- 閩南語
- 南部平話 (南寧話,擴展粵拼):lik
- 吳語 (太湖片,吳語學堂拼音):liq / lieoq
- 湘語
| 語言 | 地區 | 力 |
|---|---|---|
| 標準漢語 | 北京 | /li⁵¹/ |
| 哈爾濱 | /li⁵³/ | |
| 天津 | /li⁵³/ | |
| 濟南 | /li²¹/ | |
| 青島 | /li⁴²/ | |
| 鄭州 | /li²⁴/ | |
| 西安 | /li²¹/ | |
| 西寧 | /l̩⁴⁴/ | |
| 銀川 | /li¹³/ | |
| 蘭州 | /li¹³/ | |
| 烏魯木齊 | /li²¹³/ | |
| 武漢 | /ni²¹³/ | |
| 成都 | /ni³¹/ | |
| 貴陽 | /ni²¹/ | |
| 昆明 | /li³¹/ | |
| 南京 | /liʔ⁵/ | |
| 合肥 | /liəʔ⁵/ | |
| 晉語 | 太原 | /liəʔ²/ |
| 平遙 | /liʌʔ⁵³/ | |
| 呼和浩特 | /liəʔ⁴³/ | |
| 吳語 | 上海 | /liɪʔ¹/ |
| 蘇州 | /liəʔ³/ | |
| 杭州 | /liəʔ²/ | |
| 溫州 | /lei²¹³/ | |
| 徽語 | 歙縣 | /li²²/ |
| 屯溪 | /li¹¹/ | |
| 湘語 | 長沙 | /li²⁴/ |
| 湘潭 | /ni²⁴/ | |
| 贛語 | 南昌 | /liʔ⁵/ |
| 客家語 | 梅縣 | /lit̚⁵/ |
| 桃源 | /lit̚⁵⁵/ | |
| 粵語 | 廣州 | /lek̚²/ |
| 南寧 | /lek̚²²/ | |
| 香港 | /lik̚²/ | |
| 閩語 | 廈門 (泉漳) | /lik̚⁵/ /lat̚⁵/ |
| 福州 (閩東) | /liʔ⁵/ | |
| 建甌 (閩北) | /li⁴²/ | |
| 汕頭 (潮州) | /lak̚⁵/ | |
| 海口 (海南) | /lek̚⁵/ /lak̚³/ |
- 上古
- (白–沙):/*k.rək/
- (鄭張):/*rɯɡ/
厲
- 厲
吏
暦
曆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5/10/22 14:32)
字源
発音
意味
曆
組詞
- 七曆/七历
- 七曜曆/七曜历
- 三統曆/三统历
- 世曆/世历
- 中曆/中历
- 乾象曆/干象历
- 休曆/休历
- 佛曆/佛历
- 傍通曆/傍通历
- 儒略曆/儒略历
- 六曆/六历
- 公曆/公历
- 創曆/创历
- 劫曆/劫历
- 古曆/古历
- 司曆/司历
- 命曆/命历
- 嗣曆/嗣历
- 四分曆/四分历
- 回回曆/回回历
- 回曆/回历
- 國曆/国历
- 埃及曆/埃及历
- 墜曆/坠历
- 夏曆/夏历
- 大明曆/大明历
- 大曆/大历
- 大曆體/大历体
- 大統曆/大统历
- 大衍曆/大衍历
- 太初曆/太初历
- 天曆/天历
- 太陰曆/太阴历
- 太陽曆/太阳历
- 奉元曆/奉元历
- 學曆/学历
- 官曆/官历
- 家曆/家历
- 害肚曆/害肚历
- 寶曆/宝历
- 小曆/小历
- 巧曆/巧历
- 平曆/平历
- 年曆/年历
- 廢曆/废历
- 建曆/建历
- 律曆/律历
- 律曆志/律历志
- 御曆/御历
- 循環曆/循环历
- 慶曆/庆历
- 應天曆/应天历
- 懋曆/懋历
- 推曆/推历
- 授曆/授历
- 掛曆/挂历
- 改曆/改历
- 故曆/故历
- 文曆/文历
- 斗曆
- 新曆/新历
- 日曆/日历
- 日曆年度/日历年度
- 明天曆/明天历
- 昌曆/昌历
- 星曆/星历
- 星曆錶/星历表
- 時憲曆/时宪历
- 時曆/时历
- 景初曆/景初历
- 曆元/历元
- 曆命/历命
- 曆圖/历图
- 曆始/历始
- 曆子/历子
- 曆官/历官
- 曆室/历室
- 曆家/历家
- 曆尾/历尾
- 曆序/历序
- 曆律/历律
- 曆數/历数
- 曆日/历日
- 曆書/历书
- 曆本/历本
- 曆氣/历气
- 曆法/历法
- 曆理/历理
- 曆眼/历眼
- 曆節/历节
- 曆算/历算
- 曆紀/历纪
- 曆經/历经
- 曆翁/历翁
- 曆草/历草
- 曆莢/历荚
- 曆蓂/历蓂
- 曆術/历术
- 曆象/历象
- 曆象表/历象表
- 曆運/历运
- 曆頭/历头
- 月曆/月历
- 朱理安曆/朱理安历
- 柳芳曆/柳芳历
- 校曆/校历
- 桌曆/桌历
- 格里曆
- 樓羅曆/楼罗历
- 檯曆/台历
- 欽天曆/钦天历
- 正曆/正历
- 步曆/步历
- 歲曆/岁历
- 殷曆
- 民曆/民历
- 水曆/水历
- 泰始曆/泰始历
- 治曆/治历
- 洋曆/洋历
- 火曆/火历
- 炎曆/炎历
- 玉曆/玉历
- 班曆/班历
- 瑞曆/瑞历
- 甲曆/甲历
- 百花曆/百花历
- 皇曆/皇历
- 短曆/短历
- 祥曆/祥历
- 萬年曆/万年历
- 萬曆/万历
- 秘曆/秘历
- 符曆/符历
- 算曆/算历
- 簿曆/簿历
- 籌曆/筹历
- 紀曆/纪历
- 紫曆/紫历
- 統元曆/统元历
- 統天曆/统天历
- 總曆/总历
- 纂曆/纂历
- 纘曆/缵历
- 老皇曆/老皇历
- 聖曆/圣历
- 膺曆/膺历
- 舊曆/旧历
- 舊曆年/旧历年
- 舊皇曆/旧皇历
- 航海曆/航海历
- 花曆/花历
- 華曆/华历
- 蓂曆/蓂历
- 藏曆/藏历
- 行事曆/行事历
- 西曆/西历
- 西曆紀元/西历纪元
- 計曆/计历
- 訪曆/访历
- 調曆/调历
- 課曆/课历
- 謹曆/谨历
- 議曆所/议历所
- 買物曆/买物历
- 赤曆/赤历
- 轉曆/转历
- 農曆/农历
- 農曆年/农历年
- 農民曆/农民历
- 巡曆/巡历
- 通曆/通历
- 造曆/造历
- 進曆/进历
- 過客曆/过客历
- 過曆/过历
- 運曆/运历
- 長曆/长历
- 門曆/门历
- 陰曆/阴历
- 陰陽合曆/阴阳合历
- 陰陽曆/阴阳历
- 陽曆/阳历
- 隔年曆/隔年历
- 頒曆/颁历
- 顓帝曆/颛帝历
- 額我略曆/额我略历
- 顓頊曆/颛顼历
- 餘曆/余历
- 鳥曆/鸟历
- 鳳曆/凤历
- 鴻曆/鸿历
- 麟德曆/麟德历
- 黃曆/黄历
参考資料
- “曆”,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(漢語),國家教育研究院,2021年。
- 羅竹風, editor (1986–1994年),“曆”,漢語大詞典,第1版,上海:上海辭書出版社,ISBN 7-5432-0013-9
- “曆”,漢語多功能字庫 (Multi-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),香港中文大學,2014–年
- “曆”,《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》 (cmn, nan-hbl),中華民國教育部,2025年.
- “曆”,《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》 (cmn, nan-hbl),中華民國教育部,2025年.
- 甘爲霖 (William Campbell) (1913年),“曆”,廈門音新字典 (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spoken throughout the prefectures of Chin-Chiu, Chiang-Chiu and Formosa),第8版,台灣, 出版于1961年
- 甘爲霖 (William Campbell) (1913年),“曆”,廈門音新字典 (A dictionary of the Amoy vernacular spoken throughout the prefectures of Chin-Chiu, Chiang-Chiu and Formosa),第8版,台灣, 出版于1961年
- 臺灣總督府 (1931–1932年),“曆”,小川尚義, 编,臺日大辭典 [Tâi Ji̍t tōa sû tián] (臺灣語和日語),臺北州:同府,OCLC 25747241
- “Entry #11273”,《臺灣客語辭典》 (臺灣華語、臺灣客家語),中華民國教育部,2022年
- 李如龙; 刘福铸; 吴华英; 黄国城 (2019年),“历”,莆仙方言调查报告 (cmn, cpx),厦门大学出版社,ISBN 9787561564592,第 275 頁。
歷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4/10/26 03:49)
字源
語源
Schuessler (2007) 認為來自漢藏語系,與緬甸語 ရေ (re, “計數”)、金瑙里語 ri (“計數”)、藏語 རྩི (rtsi, “計數;計算”)、རྩིས་པ (rtsis pa, “天文學家”)同源;但 STEDT 認為緬甸語 ရေ (re)和藏語 རྩི (rtsi)來自原始漢藏語 *r-tsjəj (“計數”),並未將其與本詞作比較。
組詞
- 來歷/来历
- 來歷不明/来历不明
- 凌歷
- 口述歷史/口述历史
- 多歷年代/多历年代
- 多歷年所/多历年所
- 大來歷/大来历
- 學歷/学历
- 寂歷/寂历
- 履歷/履历
- 履歷表/履历表
- 嶔崎歷落/嵚崎历落
- 心路歷程/心路历程
- 意識歷程/意识历程
- 捫參歷井/扪参历井
- 旅歷/旅历
- 欹嶔歷落/欹嵚历落
- 歷下/历下
- 歷久/历久
- 歷久不衰/历久不衰
- 歷久彌新/历久弥新
- 歷亂/历乱
- 歷代/历代
- 歷任/历任
- 歷來/历来
- 歷劫/历劫
- 歷劫歸來/历劫归来
- 歷口/历口
- 歷史/历史
- 歷史劇/历史剧
- 歷史名詞/历史名词
- 歷史唯心主義/历史唯心主义
- 歷史唯物主義/历史唯物主义
- 歷史學/历史学
- 歷史小說/历史小说
- 歷史年表/历史年表
- 歷史性/历史性
- 歷史文學/历史文学
- 歷史時代/历史时代
- 歷史線圖/历史线图
- 歷史觀/历史观
- 歷史語詞/历史语词
- 歷史重演/历史重演
- 歷夏經秋/历夏经秋
- 歷審/历审
- 歷屆/历届
- 歷山/历山
- 歷年/历年
- 歷數/历数
- 歷日/历日
- 歷日曠久/历日旷久
- 歷時/历时
- 歷有年所/历有年所
- 歷朝/历朝
- 歷次/历次
- 歷正/历正
- 歷歷/历历
- 歷歷可數/历历可数
- 歷歷可紀/历历可纪
- 歷歷可考/历历可考
- 歷歷可見/历历可见
- 歷歷可辨/历历可辨
- 歷歷在目/历历在目
- 歷歷如繪/历历如绘
- 歷歷落落/历历落落
- 歷沴/历沴
- 歷溪/历溪
- 歷瀾/历澜
- 歷盡/历尽
- 歷盡滄桑/历尽沧桑
- 歷盡艱辛/历尽艰辛
- 歷盡艱險/历尽艰险
- 歷碌/历碌
- 歷程/历程
- 歷經/历经
- 歷經波折/历经波折
- 歷練/历练
- 歷練之才/历练之才
- 歷練老成/历练老成
- 歷落/历落
- 歷覽/历览
- 歷訪/历访
- 歷遍/历遍
- 歷險/历险
- 歷齒/历齿
- 沒來歷/没来历
- 沒有來歷/没有来历
- 涉歷/涉历
- 游歷/游历
- 蒸漚歷瀾/蒸沤历澜
- 爰歷篇/爰历篇
- 病歷/病历
- 病歷表/病历表
- 的歷/的历
- 簡歷/简历
- 簿歷/簿历
- 經歷/经历
- 綿歷/绵历
- 薊訓歷家/蓟训历家
- 親歷/亲历
- 親身經歷/亲身经历
- 諳歷/谙历
- 買物歷/买物历
- 資歷/资历
- 身歷聲/身历声
- 辟歷施鞭
- 遍歷/遍历
- 遊歷/游历
- 過歷/过历
- 閱歷/阅历
癧
礫
- 礫
ピンイン
| 上古音(白一平-沙加爾系統,2011年) | |||||||||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查閱自網址:Baxter-Sagart Old Chinese reconstruction (Version 1.00, 20 Feb. 2011),查閱日期 2012-12-04。
|
||||||||||
熟語
笠
出典:『Wiktionary』 (2025/06/16 21:24)
字源
同義語
| 語言 | 地區 | 詞 |
|---|---|---|
| 書面語 (白話文) | 斗笠 | |
| 燕京官話 | 臺灣 | 斗笠 |
| 哈爾濱 | 斗笠 | |
| 中原官話 | 洛陽 | 斗笠 |
| 徐州 | 斗笠 | |
| 西南官話 | 成都 | 斗篷 |
| 武漢 | 斗笠 | |
| 貴陽 | 斗篷 | |
| 江淮官話 | 南京 | 斗篷 |
| 揚州 | 斗篷 | |
| 官話 | 南平(延平) | 斗篷 |
| 粵語 | 廣州 | 竹帽 |
| 香港(新田圍頭話) | 斗笠 | |
| 香港(汀角) | 竹帽 | |
| 香港(東平洲) | 笠嫲 | |
| 贛語 | 南昌 | 斗笠 |
| 黎川 | 斗笠、笠 | |
| 萍鄉 | 笠斗、斗笠 | |
| 客家語 | 梅縣 | 笠嫲、竹笠 |
| 興寧 | 笠嫲 | |
| 惠東(大嶺) | 笠嫲 | |
| 東莞(清溪) | 笠嫲 | |
| 廣州(增城正果) | 笠嫲 | |
| 中山(五桂山) | 笠嫲 | |
| 五華(水寨) | 笠嫲 | |
| 五華(華城) | 笠嫲 | |
| 五華(長布) | 笠嫲 | |
| 五華(棉洋) | 笠嫲 | |
| 河源(本地話) | 竹帽 | |
| 韶關(曲江) | 笠嫲 | |
| 連山(小三江) | 笠嫲 | |
| 揭西 | 笠嫲 | |
| 長汀 | 笠嫲、斗笠 | |
| 武平 | 笠嫲 | |
| 武平(坪畬) | 笠嫲 | |
| 連城 | 笠嫲 | |
| 寧化 | 笠嫲 | |
| 于都 | 斗笠 | |
| 瑞金 | 笠婆 | |
| 石城 | 笠嫲 | |
| 上猶(社溪) | 斗笠 | |
| 苗栗(北四縣腔) | 笠嫲 | |
| 屏東(內埔,南四縣腔) | 笠嫲 | |
| 新竹縣(竹東,海陸腔) | 笠嫲 | |
| 臺中(東勢,大埔腔) | 笠嫲 | |
| 新竹縣(芎林,饒平腔) | 笠婆 | |
| 雲林(崙背,詔安腔) | 笠婆 | |
| 香港 | 笠嫲 | |
| 陸川 | 笠嫲 | |
| 沙巴(龍川) | 笠嫲 | |
| 山口洋 | 笠嫲 | |
| 徽語 | 績溪 | 陽笠 |
| 歙縣 | 箬笠 | |
| 黃山(屯溪) | 箬笠 | |
| 休寧 | 箬笠 | |
| 黟縣 | 箬笠 | |
| 祁門 | 箬笠 | |
| 婺源 | 箬笠、頂笠 | |
| 閩北語 | 浦城(石陂) | 箬笠 |
| 閩東語 | 福州 | 斗笠 |
| 福州(長樂) | 斗笠 | |
| 福清 | 斗笠 | |
| 永泰 | 斗笠 | |
| 古田 | 斗笠 | |
| 福安 | 笠斗 | |
| 寧德 | 笠斗 | |
| 壽寧 | 笠斗 | |
| 周寧 | 笠斗 | |
| 福鼎 | 笠斗 | |
| 馬祖 | 斗笠 | |
| 閩南語 | 廈門 | 笠仔、笠、雨笠 遮雨用 |
| 泉州 | 笠仔、笠、大笠 遮雨用 | |
| 永春 | 笠 | |
| 漳州 | 笠仔、笠、大笠 遮雨用 | |
| 臺北 | 笠仔 | |
| 新北(三峽) | 笠仔 | |
| 高雄 | 瓜笠仔 | |
| 宜蘭 | 雨笠、笠仔 | |
| 彰化(鹿港) | 大笠、笠仔、箬笠仔 | |
| 臺中 | 瓜笠仔 | |
| 臺南 | 草笠仔、瓜笠仔 | |
| 新竹 | 草笠仔 | |
| 金門 | 笠仔 | |
| 澎湖(馬公) | 笠仔 | |
| 新加坡(泉漳) | 笠仔 | |
| 大田 | 笠 | |
| 海豐 | 果笠 | |
| 文昌 | 笠 | |
| 海口 | 笠 | |
| 閩中語 | 永安 | 笠 |
| 三明(三元) | 笠 | |
| 三明(沙縣) | 笠 | |
| 畲話 | 福安 | 笠斗 |
| 福鼎 | 笠斗 | |
| 羅源 | 笠斗 | |
| 三明 | 笠斗 | |
| 順昌 | 笠斗 | |
| 華安 | 笠斗 | |
| 貴溪(樟坪) | 笠斗 | |
| 蒼南 | 笠斗 | |
| 景寧(鶴溪) | 笠斗 | |
| 麗水 | 笠斗 | |
| 龍游 | 笠斗 | |
| 潮州 | 笠斗 | |
| 豐順 | 笠斗 | |
| 瓦鄉話 | 古丈(高峰) | 斗笠子 |
| 吳語 | 杭州 | 箬帽、箬殼帽兒 |
| 溫州 | 箬笠 | |
| 湘語 | 長沙 | 斗笠、斗篷 |
| 婁底 | 斗笠 | |
組詞
語源2
篥
- 篥
荔
- 荔
酈
| 意味 |
| lìのページへのリンク |

